亏了利润、伤了品牌、坏了生态
电池降价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如果降价既没有换来增长,没有让自己在竞争中更有话语权,甚至损害了自己的长期优势,那么低价就成了吞没电池厂家未来的泥潭,无论你是某能或者某威。
这也是这么多年电池「价格战」导致的问题:亏了利润、伤了品牌、坏了生态。
电池行业,有多少代理商是靠着价格战赚到钱的?价格战并未明显提振经销商销量,利润却实实在在地消失了。类似的,电商平台过分强调低价,也会对自身品牌造成损耗。“价格”在消费决策中的权重提升不是个令人欣喜的消息。这项指标是普适的,它会削弱平台的差异化定位(淘宝的商品丰富度、京东的服务、抖音电商的内容优势等等),降低平台费力维持的用户忠诚度,让平台沦为供人比价的渠道。产业链由许多参与者组成。电池行业有上游供应商,下游是电动车整车厂商、经销商。长远来看,失控的价格战对行业生态的冲击,需要所有人来承受。
理论上,电池产品价格的下降,是靠供应链整合、规模效应、技术升级等手段实现的。以前在其他行业,我们在国产家电和国产手机行业都见证了“科学降本”带来的产品普惠。但在单方面强调低价的阶段,“降本”对应的必然是强势压价、更长的回款周期、乃至降低质量。这些年,电池行业的价格战让“整个供应链以罕见的速度降低成本”,部分厂家价格跌破了成本线。超出合理范围的降本幅度,不仅让企业开始下调标准,也带来了行业创新放缓的风险。放眼整个电池行业,大表哥敢说:“简单粗暴的价格战,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、造假售假、不合规的无序竞争。”
有观点认为“价格战利好消费者”,但这件事得拆开来说。只聚焦价格的低质量竞争,虽然短期利好消费者,但会损害电池企业的经营能力。长此以往,企业只能降低产品或服务质量,或者强行创造新的变现手段,问题最后都是消费端来买单。怎么打赢,如何脱身
作为一种这个行业商业竞争手段,电池「价格战」不会消失,只是会在失控的时候有所和缓。目前,头部电池企业在低价血拼中稍微后撤了一步。但当各方有所恢复,战火总会重燃。
事实上,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宽到更多行业,你会发现餐饮业、包装水行业、快递行业等都处于不同程度的价格战中,且各行业的价格竞争反复发作。对于企业来说,需要长期思考的,还是如何不受价格战消耗的问题。一是参与并打赢价格战,这需要企业实现极 致的效率;二是有底气拒绝价格战,这需要企业在产品、技术、品牌等方面实现极 致的差异化。价格战和市场竞争如影随形。效率至上的企业将驾驭它、利用它;深耕差异化价值的企业避开它、用它反衬自己的不可替代。两种企业都将是赢家,但也都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。